今年1月,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一度达到755这一令人咋舌的水平,比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危险标准高出一倍还多。
7月,环境保护部批准《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等六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际上也是在用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生态管理的视角深刻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
明确评委会办公室关于材料初审、遥感监测和实地考察的工作环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同时,其对环境监管部门的监管失职罪提出了比较严厉的追加处罚措施。我国正处于环境敏感期和矛盾凸显期,近年来因建设项目环境问题引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受公众和媒体的关注。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点评:三中全会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既意味着对此前十八大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绿皮书披露,长江三角洲气候变化将加大媒介疾病的传播。
城市人口的激增对城市承载能力提出了诸多挑战。1978年至2007年,华东沿海各省市海平面升高幅度由高至低为:上海115毫米、浙江98毫米、山东96毫米、江苏78毫米、福建47毫米。长江三角洲沿海的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为4.7毫米/年。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30年,将有大约10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
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雾霾日数为25至100天,局部地区超过100天。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
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例如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呈增加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广东深圳和江苏南京平均每年增加4.1天和3.9天。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重点关注低碳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并首次对雾霾天气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长江三角洲海岸侵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淤积航道、岸线后退、洼地淹没。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除直接造成人类死亡率增加外,还导致以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发病率提高。
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以及地面灰尘。华东区域海岸侵蚀是中国海岸带侵蚀较严重的区域,占全国海岸侵蚀总长度的67%。冬季显著缩短,比多年平均缩短15天,全年气候舒适季合计只有129天,只有全年的大约三分之一。2030年百万人口城市达221座本年度绿皮书的主题是聚焦低碳城镇化,聚焦我国在城乡一体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在低碳实践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报告建议,应对空气污染问题需要加强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区域协调、部门联动,长期重治、短期重防,包括建立和加强多地区、多部门联合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机制。局部地区年雾霾天数已过百绿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增多的成因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人为影响因素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因素影响相结合的结果。
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总能耗的比重由71.3%上升到77%左右。为了满足投资需求,中国城市将消耗全球能源的20%,并消耗最高可达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四分之一。
绿皮书指出,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此外,大城市比小城镇的增加趋势更为明显,还呈现雾霾天气持续时间多、范围广、影响大、污染重等特点。长三角海平面年升4.7毫米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发言人布瑞吉特利奥尼曾指出,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是使得人类更容易遭受灾害影响的两大因素。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明显。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条件也是造成雾霾天气增多的原因,具体包括静稳天气加上高湿、混合层薄、降水日数减少等。不容乐观的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高碳锁定逐渐形成。
绿皮书披露,改革开放以来,华东地区的城市化对观测气温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为显著。研究发现,近10年来,武汉市春季到来日期整体偏早,与多年平均相比,入春日期提前约12天左右,秋季结束日期略有偏早,春秋两季历时在110天,比多年平均缩短18天。
东部海平面一年上升4.7毫米。届时,中国将出现221座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目前欧洲只有35座类似规模的城市)以及23座五百万人口的城市。
江苏和长江口北沿海的上升速度为0.9毫米/年。例如,随着气候变暖、人口流动性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登革热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华东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北部、浙江、上海、江苏和山东南部已经成为中国登革热的高风险区之一。
绿皮书指出,我国雾霾天气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华东区域是中国高温热浪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区空气污染状况更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北京为例,PM2.5气体的产生大约有30%至40%来自原始排放,20%至30%来自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至40%来自区域输送。雾霾天气现象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近几十年来,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度约为3.0毫米/年。而入夏日期提前24天,夏季显著延长,比多年平均延长33天。
这是一种积重难返的高碳锁定城镇化,不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治理空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并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各界的长期持续关注和行动。
春秋季缩短,表明气候舒适日减少,低碳宜居社区的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气候考验。全球气候变暖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
京津冀近周边的沙尘层引发污染,输送至本地,与本地的污染大陆性气溶胶混合,加重了污染。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和温室其他气体排放,制定包括多种污染物减排的一揽子计划。到2030年,城市经济产值将占全国GDP的90%。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海平面上升速度最为显著,远远高于华东其他沿海地区。
雾霾天气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亟须引起各方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现象,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面和陆面交通等。
未来,华东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血吸虫病分布范围的界限将北移,江苏和安徽境内北移尤其明显。例如,加剧区域大气层加热效应、增加极端气候事件。
许多地区四季分布明显改变绿皮书指出,气候变化也导致了我国许多地区四季的分布出现明显变化,其中以中部的武汉市为代表,明显表现为春秋变短、夏季变长。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增加很快,由2005年的15.9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的24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3%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qc6z3.scrbblr.org/afr8a/5161.html
上一篇
飞轮储能
有话要说...